장서도

张瑞图 桃源洞口诗卷

공수레 2019. 11. 11. 01:00

 

明 张瑞图 桃源洞口诗卷 藏地不详


纵横资源 书画纵横


绫本 草书

纵21厘米 横322厘米

收藏不详

 

张瑞图(1570-1644),字长公,一字果亭,号二水、白毫庵主、芥子居士、平等居士、果亭山人等。福建晋江青阳下行人,早时从事儒业,家贫,日需费用仅靠其母机杼纺织供给,常以大麦粥充饥。张瑞图出身晋江青阳下行村农家,父亲张志侹“俭朴食贫”。张瑞图幼负奇气,聪颖过人。自小习儒,他的启蒙老师是林天咫(据说林天咫是李贽的后人)。家贫,供不起夜读灯火,每天夜晚都到村边的白毫庵(参见《泉州寺庙·白毫庵》)中,就着佛前的长明灯苦读。年青时,一面执教谋生,一面参加科举考试。妻子王氏是沙塘人,善于纺织,婚后每以机杼纺织的收入供给家用和支持张瑞图求学的资用。有一天,张瑞图从塾中归家,看到王氏在喝大麦粥充饥,不由长叹:但愿老天开眼,让我早日出头,别让家人总吃这大麦粥!

 

 

 

 

张瑞图读书方法与众不同,五经子史都采用手写熟读,即一面抄写练习书法,一面研读理解文义。为诸生时,每晚选择书经的一个题目,演绎成文。他文思敏捷,弹指立就。翌日,文章不胫而走,喧传府县二学。由此文名大噪,泉州一带都盛行由他解释的经文。

 

 

 

 

张瑞图,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1607)进士,殿试第三,授编修官少詹事,兼礼部侍郎,以礼部尚书入阁。曾为魏忠贤书写“颂词”,并因趋魏党仕至武项殿大学士。后魏党败,故入逆案,坐徒赎为民。继而遁迹江南,隐于青阳里白毫庵。

 

 

 

 

 

 

张瑞图是晚明时期最有创造性的书法家之一,年轻时即以擅书名世。时人将邢侗、张瑞图、米万钟、董其昌并称为晚明“善书四大家”。与黄道周、王铎、倪元璐、傅山并称“晚明五大家”。

 

 

 

 

日本书坛亦极力推崇。从江户时代起倭人就因黄蘖的隐元禅师东渡日本时带去张瑞图的书迹而熟知其人,对日本书坛影响甚大,张瑞图被称为“水星”。日人称其书法“气脉一贯,独自风格”。

 

 

 

 

《明史·卷288·列传186·文苑4·董其昌》:“同时以善书名者,临邑邢侗、顺天米万钟、晋江张瑞图,时人谓邢、张、米、董,又曰‘南董北米’。然三人者,不逮其昌远甚。”清·秦祖永《桐阴论画》:“瑞图书法奇逸,钟、王之外,另辟蹊径。”钟指三国·魏·钟繇,王指东晋二王。钟、王所创立的书风,历经唐、宋、元的持续发展,已形成源远流长的帖学传统,并据书坛主流,其审美特征表现为崇尚阴柔之美。

 

 

 

 

由元代赵孟頫树立的妍媚柔婉书风,将钟、王帖学传统推向高峰,对明代产生了最直接的影响,追求外在形态的“姿媚”蔚成风气。于是,明初出现了三宋、二沉等人端整婉丽的“台阁体”,明中形成了端庄典雅的“文派”书风。

 

 

 

 

综观隋、唐、宋、元、明、清的历代行草大家,固然在用锋上各有特色,却均有简练(或称简化)这个技法的趋向,而把精力投注到对不同程度的“新理异态”追求上去。他们的用锋方法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即均是顺应着毛笔“尖、齐、圆、健”的天性而作各自的用锋动作的。

 

 

 

 

张瑞图不满足这种传统而“常规”的写法,却是以一种生拗的意趣作导向,使用笔只在露尖的侧锋上作横截翻折的动作,从而造成一种激荡跳跃的声势和剑走偏锋的感觉。拓展了用锋的新变化,清·梁巘《承晋斋积闻录》曰:“张二水书,圆处悉作方势,有折无转,于古法为一变。”张瑞图还从六朝北碑中汲取了雄劲峻厚的笔法。近人张宗祥《书学源流论》曰:“张二水,解散北碑以为行、草,结体非六朝,用笔之法则师六朝。”张瑞图奇逸书风的形成,更是时代审美思潮转捩的产物。

 

 

 

 

 

 

 

 

 

 

 

 

 

 

 

 

 

 

 

 

 

 

 

 

 

明 张瑞图 桃源洞口诗卷

 

 

 

释文:

贵人讳丘壑。絜(?)我抱微尚。常愿就薮泽。逍遥老闲旷。失足落风尘。十载事孟浪。有如雉在樊。虽饱神不王(旺)。日为碧鸡游。西南穷叠嶂。荪山信合沓。莽亘非一状。叠翠耸青螺。拖皱横绛帐。盘螭相虬胶(缪)。骏马各奔放。苍然入虚无。目力未可量。中有不死人。斯言岂诞妄。我来逢两霁。宿雨垂光涨。碧径碧云封。断桥枯槎拥。鸡犬寂无声。胡麻谁能饷。言欲铲千峰。一往穷殊相。庶几有所遇。一使幽怀畅。仆夫告日西。仓皇理征鞅。只(咫)尺隔仙凡。临风嘿惆怅。万历甲寅奉使过桃源洞口作。天启丁卯重录于审易轩中。果亭山人。瑞图。